首页 >> 艺术家简介 >>汪家芳简介 >> 汪家芳写生生活
详细内容

汪家芳写生生活

汪家芳写生生活照片


001 2006年井冈山写生.JPG

2006年井冈山写生


002 2006年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在金沙江畔写生.jpg

2006年上海画家重走长征路在金沙江畔写生


003 2007年汪家芳在太行山写生01.jpg

2007年汪家芳在太行山写生


004 DSC_2460.JPG


005 2014年太行山写生1.jpg

2014年太行山写生1


006 2014年太行山写生2.jpg

2014年太行山写生2



汪家芳写生作品精选

007 敦煌莫高窟写生.jpg

敦煌莫高窟写生


008 敦煌月亮湾写生.jpg

敦煌月亮湾写生


009 贵州写生01.JPG

贵州写生01


010 贵州写生02.JPG

贵州写生02


011 黔东南写生01.JPG

黔东南写生01


012 黔东南写生02.JPG

黔东南写生02


013 黔东南写生03.JPG

黔东南写生03


014 雁荡山道.jpg

雁荡山道


015 雁荡幽寺.jpg

雁荡幽寺


016 浙东写生.JPG

浙东写生


017 太行深处写生01.jpg

太行深处写生01


018 太行深处写生02.jpg

太行深处写生02


019 太行深处写生03.jpg

太行深处写生03


020 太行深处写生04.jpg

太行深处写生04


021 太行深处写生05.jpg

太行深处写生05


022 太行深处写生06.jpg

太行深处写生06


023 太行深处写生07.jpg

太行深处写生07


024 太行深处写生08.jpg

太行深处写生08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浅识

山水画写生似乎是老生常谈,人们总是把中国画的创作和写生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或认为写生仅仅是收集素材及创作前的“铺底”。其实不然,写生不仅仅是画家深入生活、直面自然、绘画实践、艺术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画家研究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并能使画家寻找自己全新的艺术形式及语言。因此,写生也是创作的一种形态,它同样要求画家“澄怀味象”、“凝想形物”和“迁想妙得”。感悟、体验、心得是对自然之景直面写生时的另一种创作,古往今来,画家莫不是在自然、生活中去观察和体悟,游历山水间,窥探宇宙万物之全貌。画家在写生时重游历,重“目识心记”,甚至,有时不动一笔也是一种写生。


唐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已成为历代画家亘古不变的座右铭。写生是画家直接面对自然进行描绘,故也要画家客观地画出对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对景写生,虽然是“对景”,但不是“照搬”,仍需注意意境的表现,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等,这样的写生作品才能打动别人。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关于写生的记载,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洪谷,常深入洪谷山林观察体验,沉醉在自然山水的写生中,得出画松“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之心得,遂有传世《匡庐图》。宋范宽长年生活在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居林山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奇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学李成笔,尚出其下。遂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故范宽自叹日: “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他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有巨作《溪山行旅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为晚年扛鼎之作,该画笔墨之丰富,构图变化之在那方寸间的照片间是找不着的。那寥寥数笔的速写,水与墨交融间产生的瞬间的美感,具有艺术的性灵,又有生活气息。那种抄录照片,模仿他人,或是主观臆造,西凑东拼,虚假造作,只会使创作误入歧途。


写生作品的优劣,取决于画家的素养,在此过程中刻意地强调真实感,那只会使作品平淡无味。而如果写生的目的只是记录真实,那无妨可用照相替代,好的写生作品是画家慧具独识,是有情感的,是高度概括取合和归纳组合,是细节从属于整体,能准确地抓住景物氛围,烘托主题,有意趣,有感受,有新法之笔墨,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又是一个不断调整、思考,使其更符合画家的审美需求,并从写生中获取原创。


写生与创作是知识不断更迭的课题,一个连笔墨尚未掌握就想通过写生来创作出新的形式,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画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只有学习了传统笔墨,了解前人之经验,方能有所起步。创作更需要画家直面真本,体察生活,提炼事物之本,反复推敲并以多积累的手法去表现,才能成就一件艺术作品。绘画创作是不受客观意识限制,而趋于借物抒情,融入主观意境的趋势,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互转换,创作的作品来自生活,更高于生活。而写生过程中,有其原创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更为精深、生动、强烈,且有着更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其艺术魅力能赋予创作作品更多的精神内涵。


创造与创作,是摆在每个从艺者前面的最大问题,创作不单需要“外师多,枯湿浓淡之相宜,丛树云霭映相之呼应,然小桥渔舟村居点缀于翠微杳霭之间,真有“清真秀拔,繁简得中”之美。这于画家“外师造化”,而臻“中得心源”之结果,黄公望常居富春江,并饱游其景,“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模记”。清高僧石涛,在名山大川中感悟艺术的真谛,提出“脱胎于山川”,并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更加验证了师法自然的重要性。米芾的“米点山水”也是米芾久居江南水乡,长期观察自然、悟江南云雾之美、山峦之苍莽,试创新法,所绘山水独一无二,占绘画史一席之重地,令人叹服。近代更有身体力行之画家,宾虹老人就曾八上黄山,遍游海内,以至“旅行记游画稿积以万计”。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平生好游山水,曾数月乘木筏观察峡江,画峡江图,感悟江水急湍,奔腾不息,积画数百幅,独创云山勾线法,以眼观、心记,不看一笔之写生,前无古人。20世纪以来山水写生借鉴西法,对景作画,其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李可染,他更是身体力行,极力倡导山水画写生,对景落墨,遂放弃传统程式之法,借西法于其画,光与影,则赋予作品更强的真实感及丰富性,发挥传统笔墨语言的表现力,既维护了中国画的特性,又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领域,风格独特,而成为一代大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书万卷,行路万里对每个肩负着责任感的画家而言,是永恒的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真理。


山水画发展至今,人们对表现自然,表现生活较为漠视。水墨写生更是被越来越多的其他方式取而代之,甚至采用现代发明——照相机替代了写生的艰苦与乐趣,当然,照相机速度快,而且其真实性是不言而喻的。照片作为参考资料为尚不妥,但是,现场的实地写生,为自然之真本,那种感受,造化”,并且需要画家融入主观思想情感,时下倡导个性的张扬、艺术的多样性、各种自我表现大行其道,更有甚者把个性与自由凌驾于作品客观价值之上,偏离了艺术作品的“真、善、美”,无怪乎很少有深邃的力作,当下山水画尽管在个人“风格”的形式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但仍然掩盖不住空洞与苍白。正如黄宾虹先生说“画者以理法为巩固精神之用,以情意为运行精神之用,以气力为变通精神之权”。山水画创作品格的提高,乃是理法之根本,而理法则需借助笔墨语言完成,而中国画笔墨表现之高低,又是画家性格、气质、学养之综合。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山水则缺乏先辈那种“泉水膏肓,烟霞痼疾,林泉高致”的山水精神与审美情怀,故学习与借鉴先辈精神是必需的。


时代造就了我们,也成就了画家,艺术的历史是由艺术家来书写,而艺术家必然要靠艺术作品来说话的。纵观历史,艺术家都在默默地耕就自己的领地,创作出无愧于属于那个时代的精品之作与时代风格。从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形成,唐代的山水画派,五代后期董巨兴起,荆关、李郭之山水已达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全盛时期。元代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滥觞意笔山水画,并开文人画之先驱。明清山水集笔墨之大成,另开天地。这些先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经验。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停滞不前,仿摹前人,死搬硬套,都是不可取,我们必须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这样的创作是有其价值的。

汪家芳2013年春

 


汪家芳网站落款.jpg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