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创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可以这么讲,画家进入他的创作中,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一直是他时时要面对的问题。他不但要思考自己生活着的这个时代画家是如何在当下生活中进行创作的,也要研究古代画家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如何进行创作的。绘画最早的诞生都是图解式的。但是中国为什么会在那么早的年代产生山水画,而且成为一门博大的学问,原因很简单,画家在深入生活中发现中国地大山川多,各处山水风貌不同,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而且中国的哲学产生早,他们认为自然就是创造之神,自然之神创造了雄伟秀逸的山水,所以,中国画从滥觞时就有了“以形传神”的理论非常充满想象,而不是按照科学的逻辑产生的。
“形”是怎么获得的,用现在观念讲就是深入生活获得的,只有到了名山大川,看到山川的形,你才对名山大川有直接感受。所以古代国画家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画语录,搜尽奇峰就是对画家深入生活重要性认识。而这种“打草稿”是深入生活的积累后的“以形传神”。生活对每位画家是一样的,但传神就不同了。中国画到了唐朝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就有了中国画对神的理解的升华叫“气韵生动”。所以,古代画家都说,行万里路得“气韵生动”,你离开生活,离开“行万里路”,你不理解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你不可能创作出一幅逸品的中国画,这就引出了一个独特的话题,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可见,画画当然要深入生活,古人为什么在那么早的年代就强调在深入生活中创作山水画,因为中国古代的国画家认为,中国画笔墨的韵味都是在借助自然的景致中才能创作出莫不可测的气韵。就是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中国山水画的滥觞,国画家是借助生活充分调动艺术的想象,将中国山水画创造到了极致。
中国画家深入生活的最大的手段就是写生,如何认识写生对一位国画家很重要,因为国画家的写生与西画家不同。写生不是目的,写生是手段。国画家为什么在创作前要去写生,可见这种手段对促进创作很重要,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国画家费那么多时间和功夫去写生。是不是离开了写生就没有其它的创作手段了,并不一定。但写生这种手段,也就是手法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个非常直接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直切感受。你知道黄山的雄奇,武夷山的秀逸,这是一个总的概念,如同一辆现代豪华车一样,它的现代是一种概念,表现在具体上每辆车的现代创造又不一样。所以世界上每年要举办车展,还有车模衬托,就是将现代美与现代创造融合一体,让人们感受到每辆车的极富个性的创造性的现代魅力。而国画家的创作就更加丰富了,它是艺术创作想象。这就告诉我们,这种方法肯定不是目的,否则一个画家只要通过写生都成了大画家了,为什么大家都去写生,然而有自己个性的国画语言很难达到,就是这个道理。写生是要写生出自己的语言。我们看陆俨少、黄宾虹先生写生黄山,不会去看他们画得和实景像不像,而是看他们的笔情墨趣,用国画家的行话讲就是“味道”。什么画中的“味道”,这个道理上升到理论就复杂了。但也简单,就是画中的精神。这个精神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山川各有各的精神,黄山与庐山的风貌精神是不同的,二是画家各自去写生出的画风也各有各的精神,各人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自己追求的精神与地域风貌的精神结合一起,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就是说用适合自己的个性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每个国画家所追求的。我们看黄宾虹先生写生黄山,有的作品甚至就是寥寥几笔。但我们从这几笔中就能体验黄山风貌的精神,看出画家对写生的理解,体会和表现出了那山的精神,真是不容易。
真的,我们生活这个时代进行创作真是处在十字路口、横向、纵向都要关注,站在十字路看似没方向,但四面观注还是前面的路很清晰的,纵向就是传承。中国画叫“写”,什么叫“写”,就是写意,本质上就是书法的笔意。山水画到了文人画时代就是写意画,你在当代要传承什么,就是要传承中国画“写”的笔意。你要表现山水的气息,你要有很好的书法笔意,这种笔意一方面得之书法的底蕴,一方面得之自然的气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挺拔高耸的参天大树,一笔下去是虚是实,不仅是写生树和瀑布的形,而是展现书法的笔姿,国画家叫“八面生风”。虽然这是一句书法的用语,但与山水画的创作是一致的,这样画中的一树一木一山一石一溪一山,在画面中就表现出了灵动的效果,我们称为“气息”。“气息”就是笔的精神在画面上生动展现,山水画中的用笔是有精神、有个性的,你没有到家的用笔,你不可能表现这种气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承是根本,中国山水中各个朝代的国画家画的景致千姿百态,各展个性,笔下如此生魅力?就是我上面讲的这些东西的综合,都借景致表达出来了,所以,好多老先生既是国画家,又是书法家,有些国画家到了晚年了,还在孜孜不倦地练书法,为什么要这样学而不止,因为中国的书法功力到了,中国画中特有的精神就借书法表达出来了,你画工笔画最容易显出这种差异,你笔好,一笔下去,长长的线条,如此飘逸灵动,你没有书法功力,就板了,板是中国画用笔的大忌。所以,中国画与西画在这点上还是很有区别的,西画强调写实,西画是美术,是按照现代科学发展而来的,所以,写实是美术修养,写意是艺术修养,当代画家在院校接受素描,造型训练这很重要,但是你要画中国画,形准之外笔的造化更重要,这是一种全面的修养,我们叫艺术素养,伸发开来就很多了。
横向就是要发展创新,这就告诉我们,国画家画国画,虽然山脉骨梗是不变的。但生活是发展的,变化的,生活是随时代而改变。晋唐时期,画家是士人,政人多,作画主要表现当时的社会,所以那时人物画兴盛。文人画时代,文人作画是抒胸中逸气,画文人修养。所以山水画兴盛,借山水抒心胸与笔墨之逸气。宋元时期山水画家传唐之气概,山水画格局大,宋元山水画成了当今山水画家推重的画风,因为与当今时代的气概有相近之处。可见山脉骨梗不变,但生活在向现代发展中对人的精神起了变化。所以,各个时期画家画山水,各人在画上表现出的时代精神风貌都是不同的。到了当代,你要用当代人的精神去画。时代是发展的,人的精神也是随时代变化,你要用现代观念去作画,但是现代的笔墨情趣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来的,这里有太多的画家一步一步探索发展来的,我们现在古人的画是传统的,但他们的作品为何到如今还有如此魅力,这是因为他们在他们生活的古代也是探索、创新,只因为有了年代,这些作品和画风就成了传统了。所以从这点上讲传承的精神也是创新的,传承传统要一步一步传承过来,二者并不矛盾。我们讲传承是画好中国画的基础,宋元的精神风貌是什么,范宽、黄公望、王蒙、元四家、明四家的笔墨你一定要研究。文人画的写意是什么,你要化一身的功夫去画,但这不是说你画像范宽就好了,这里有笔墨的精神,在当代如何发扬,融合进新的东西,二者发展的关键是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时代精神的焕发,是互补的。
山水画的创作,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丰富了其内容及形式感。但在审美意象方面,是永恒不变的,早在唐五代曾有人提出“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美学思想,把“意象”和“气”这两个范畴联想在一起,绘画之意象应表现宇宙之“气”,做到“气质俱盛”,才能称之为有“真”,或称之为“自然”。唐 张彦远提出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告诫在审美观照时排除一切杂念,重在物我对语的精神感应,从而达到一个超然的精神世界领域。
我们在看古代山水画时,大多尺幅不大,中国画家称为咫尺之间,咫尺之间能产生“气韵生动”,是古人在深入生活中的艺术创造。文人画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产生了写意画,什么叫写意画,真如理论家所讲,景有致,意无限,就是说中国画所以要表现的意境是无限的,写意与意境说为中国画日后怎样深入生活创作无限的意境创立了一个更新命题,就是我们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历史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生活的改变,山水的景致没有改变,但我们的生活观改变了,咫尺固然产生千里的“气韵生动”,那么巨幅画何尝不能产生“气韵生动”,而且比文人画的咫尺意境更为宽广、宏伟。实践证明,在当代的创新探索中,这条路是创出了新路。
艺术大师陆俨少先生是现代一位集古今山水画之大成者,他的百开杜甫诗意图,小中见大,气韵非凡。如同倪云林画文人的君子之度,本可以画巨幅画,但他借助几棵树传神。就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不是巨幅的,古人的成就就是借生活将中国画的笔墨的笔姿墨韵发挥到极致,到了现代开始了创新,而山水画中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是代表作,活的认识与古人不同,当代人作画在一幅山水中,可以将不同场景运用一种新构成切割出现在一幅山水中。但在气度与时代气息上有一种壮阔的场景。
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大艺术家都为“以神法道”“物我通达”,不是单一的对景描摹,而是以自然为本写精神所在,“与天地同德”“与阴阳同波”,只有具备这种审美才情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我的艺术精品。
2014年6月于沪上苏河畔